82年人肉包子案:数人被包子铺老板当成“香肉”馅,医生尝出异常_田守本_西单_故事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关于人吃人的故事,通常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见到。例如,《水浒传》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,其中就有类似的情节。虽然书中有许多经典的场景,值得人们反复品味,但其中有一个故事却让人不寒而栗,细细品味之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,脊背发凉。

尤其对于许多小孩子来说,阅读完之后,他们甚至连续做了好几天噩梦,久久不能自拔。这个故事出现在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七回,标题为“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,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”。书中那位母夜叉是一个让人胆寒的角色,她用蒙汗药让人昏迷,然后将人肉大块大块地切成黄牛肉样卖出去;剩下的小肉就做成馅料,做包子出售。

但如果把这个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,是否可能发生类似的事件呢?

展开剩余83%

如果问别人,很多人可能会犹豫不决。但如果你问到曾经居住在西单的老居民,他们大多数会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。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单,确实发生过一起类似的“人肉包子案”。

根据当时的说法,那位凶手行事异常冷静,甚至没露出丝毫破绽。最终,还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医生,在买包子时察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……

那么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起西单人肉包子案的真相。

这起案件大约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。

要说案件的突破口,首先得提到那位警觉心强的医生。这位医生名叫田守本,曾在缸瓦市附近的一家小医院担任耳鼻喉科主任,已有二十多年的从医经验,他的医术深受病人好评,曾救治过无数患者。

由于长期在医院工作,田守本见识过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,也因此,他的敏锐观察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揭开了这桩令人发指的案件。

故事发生在1982年炎热的夏天。即使是下午四点,太阳依旧毒辣得令人无法忍受。街上的行人匆匆赶路,恨不得飞快回到家中避暑。而田守本那天医院里没有什么急事,他四点钟就下班了。

原本打算直接回家的他,心中却突然转念一想:即便回到家,家里依旧闷热,妻子在厨房忙碌时也会汗流浃背。而且,最近有同事们一直称赞附近有家包子铺味道特别好,田守本便决定顺路去尝尝。

那家包子铺的位置并不难找,今天看来,大致就在西单北大街十字路口附近。十字路口曾经有个老西单牌楼,顺着牌楼往西走,便能看到这家包子铺。

远远地,田守本便看见包子铺前排着长队。他心里一明了,果然是这一家。那家店门面不大,宽度刚好可以摆两张桌子,前面是顾客吃包子的地方,后面则是包子制作的地方。

包子铺的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“老逢”。他动作麻利,虽然生意很忙,但他一个人也丝毫不显得慌乱。每当碰到熟悉的顾客,他还能一边做活一边笑着聊几句。

就因为老逢动作快捷,田守本没等太久便轮到了他。他拿出饭盒,笑着对老逢说:“听说您这包子好吃,给我来十个。”

老逢应了一声:“好,您稍等。”随后,他很快就将十个包子递给了田守本,接过他手里的钱,两人没有多说什么,便各自散开。

包子铺生意依旧火爆,田守本带着包子回到家中。由于同事们都大力推荐这家店,他一直心生好奇。只是这几天工作太忙,没来得及买。现在终于有了空闲,他便拿起包子坐下。

包子外形平凡,甚至比普通包子还显得有些不引人注目。然而,包子馅却相当丰盛,肉多且实惠。刚咬下去,田守本便觉得味道不错,香气扑鼻,肉质鲜美。

不过,尽管包子馅很香,他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。那肉馅的肥油,怎么看都像是……黄色的?“难道是坏了吗?”田守本低声嘀咕。

心中有些疑惑,他又小心地咬了一口。包子口感鲜嫩,但那肉味并不像猪肉,而是带有一股特别的香味。田守本顿时想到了什么,他的脸色变了——那股味道,他似乎在哪里闻到过。

他猛然记起:这种香味和当地的一种白事气味极为相似。当地虽然提倡火葬,但人们依旧很重视白事,尸体常常被暂存于医院,时间久了便会散发出一种腐败的味道。

那包子的馅里,居然有这种奇怪的香味?田守本心中越来越疑惑,难道……这真的是人肉?

正当他心中百感交集时,家门口传来一阵铃声,随即一人走了过去。田守本瞥了一眼,突然一亮,急忙跑出去拦住了那个人。

发布于:天津市